完善保障体系
政策创新是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的关键支撑。青岛的创新实践颇具代表性:一方面,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对国家示范企业给予重奖;另一方面,成立全国首个城市级服务型制造联盟,目前成员已达118家。
“我们通过政策组合拳,推动企业从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青岛市工信局局长刘大川说。
截至目前,青岛累计培育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26家,居副省级城市首位,培育省级40家、市级37家。
广东构建了系统的政策体系,大力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互促互强,打造优势产业链条、产业集群、融合示范载体和产业生态圈。
在省级层面出台《关于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推动制造业与科技服务、设计服务、质量服务、技术服务等融合,加快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广东推动制造业从单纯以制造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鼓励制造业企业或服务型企业面向工业设计服务、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绿色制造服务、生产性金融服务等方向,提供特色化、专业化、高效化的增值服务。到2027年,累计培育100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00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
以广州为例,在积极完善政策环境、强化示范引领和平台赋能的基础上,广州健全服务型制造发展生态,支持企业积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新制造、催生新服务,加快培育发展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产业园区与生产服务业处负责人介绍,广州累计培育22家国家级、74家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单位,广汽、欧派、比音勒芬等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服务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均达到30%以上。
江西建立了独具特色的三级培育机制,将示范创建纳入政绩考核,并设立专项奖励资金。这些政策组合拳有效激发了企业转型动力,推动制造业从单一产品向“产品+服务”转变。
目前,江西累计认定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11家,培育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23家,形成政策引导与企业转型的良性循环。
“我们强化政策举措,加快制造与服务的融合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和业态创新,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将培育库作为省级和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单位培育的重要载体,明确入库流程和标准,实施分类建库,动态管理,并推动市县区建立培育库,打造省市县三级联动体系。”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产业政策处处长李静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