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国资国企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机电集团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与有研粉末新材料(北京)有限公司按照49%和51%的股权比例重组,于2014年7月15日成立重庆有研重冶新材料有限公司,企业经营性质不变。
同时,为激励管理层积极性,机电集团拿出8.5%股份给予管理层持股,混合所有制改革让企业生机再现。
这,只是机电集团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方面采取的重要举措之一。
在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方面,机电集团通过深入调研,反复征求意见,将旗下147户直属企业分为四类:战略发展类、改革调整类、战略退出类和培育类。
战略发展类: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品牌具有优势,是集团利润来源或增长点,为此提炼出“91”重点发展的企业。包括重庆机床、鸽牌、重通、水泵、水轮、长江轴承等企业,采取资源向其集中的举措,促其加快发展。
改革调整类:有一定市场,有一定技术含量,但竞争力较弱,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经营效益处于盈亏边缘。对策是优化股权、产业、组织及法人治理结构,改变机制;采取引资合作、管理层持股、股权多元化、资源整合等措施提高管理水平。
战略退出类:与集团发展战略不匹配,无核心产品、无投资回报,亏损严重,扭亏无望。对这类企业,进行资产重组,通过股权转让、资产出售、清算关闭、破产等方式退出,消灭机电集团的亏损源、止住“出血点”。
培育类:就是增量部分,增大投资,增加股权投资收益,按照《中国制造2025》和重庆市要培育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进军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实施改革时,不能为了混而混,也不能为了改而改。”机电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哪些企业可以混、混多少、怎么混等问题,相关议题,他们都进行了反复调研讨论。
去年,机电集团旗下147户企业减少到131户,企业“多小散弱”状况得到初步改善,为集团整体转型升级提供了基础保障。
与此同时,机电集团实施的改革举措中,战略发展类企业和培育类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直升机产业方面,去年成功产销30架“恩斯特龙”直升机,并成立了机场公司、航电公司,使得集团通航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轨道产业方面,机电集团重庆长客公司提前两年实现城轨车年生产能力500辆的设计目标,其自主设计的世界首列8节编组的轨道列车,成功在重庆轨道交通3号线上线运行。
风电叶片方面,机电集团去年实现销售收入7.5亿元,同比增长八成多,并进军被称为“蓝海”的海上风电领域,在江苏启动海上风电基地建设。
营造创造创新氛围,加大创新投入
去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机电集团提交的年终成绩单上,两组数据引起业内关注:
2014年,集团全年新产品产值率达48.2%,全年开发重点新产品187项,完成市级新产品鉴定38项;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3%,利润同比增长19%。
2014年,新申报专利达496项,新获授权达440项,集团累计获得授权达2145项。
亮丽的成绩单,与机电集团营造的创新制度环境和氛围分不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