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发言稿就在我的眼镜里,动一动手上的戒指就可以翻页,很轻松。”近日,在浙江杭州余杭区举行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杭州灵伴科技有限公司(Rokid)创始人祝铭明戴着的一款AR眼镜,让AI(人工智能)眼镜再次“破圈”。
进入2025年,AI大模型应用加速落地,催热了“百镜大战”,也为AI眼镜带来了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站在风口上的产业链相关公司开始加速布局,掘金“蓝海”市场。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AI眼镜只是迈出了全面普及的第一步。对于消费者来说,价格、重量、续航和实用性仍然是购买产品的核心驱动因素,而底层算力提升以及软硬件协同,又是制约其大规模商业化的关键要素,产业链仍需协力“爬坡过坎”。
应用加速“上镜”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走访北京一家眼镜店时了解到,目前这家店里在售的智能眼镜有雷鸟V3和界环AI眼镜两款。一名店员介绍说,与年前需要预定不同,现在可以现货购买,其中“雷鸟V3支持导航、通话、识物、视频和图片拍摄等功能,可根据自己需求自行安装相关镜片”。
记者注意到,AI眼镜行业不仅吸引了阿里、百度、华为、小米、三大运营商等行业巨头,还崛起了灵伴科技、雷鸟创新、闪极、亿道信息等一批新兴公司,被业内称为“百镜大战”。
今年2月,润贝航科称,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航信科技推出的AI航检眼镜及解决方案,可以通过语音引导在激光指示灯、红外测温仪等设备的辅助下,协助工作人员全面、高效地完成巡检并记录存档。目前,这款AI航检眼镜已经在部分民航客户进行推广。
2月25日,海信视像宣布,将在AR/AI眼镜领域与AR企业XREAL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双方联合研发的首款AR/AI眼镜将于下半年发布。2024年上半年,海信视像推出MR眼镜V3 Pro,该产品增加了彩色视频透视功能,支持动态手势交互。
与此同时,AI眼镜的应用场景也在加速扩围,目前已拥有提词、拍摄、物体识别、实时翻译、导航、健康监测等功能,涵盖日常生活、办公、出行等多个领域。
据祝铭明介绍,凭借实时环境识别与虚实结合的信息叠加功能以及AI大模型能力功能,他佩戴的这款AR眼镜除了已在消费端推广使用,还应用于教育、医疗、能源、电力、制造工业等领域。“天宫一号上用的就是我们的眼镜。”祝铭明说。
技术层面的快速迭代,为AI眼镜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想象空间。“随着开发者的不断涌入,将会形成一套新的基于AR眼镜的应用生态,当下手机端能够实现的功能,都应该结合AR重新在AI眼镜上做一遍。”灵伴科技联合创始人向文杰对记者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