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限产限电等多重因素影响,8、9月我国多种原材料价格出现大幅上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9.5%,环比上涨0.7%,煤炭、黑色金属、有色、化工、化纤这五个领域合计贡献了八成以上同比涨幅。引得中下游企业大呼“伤不起”。
无锡莫莱斯柯贸易有限公司是一家化工涂料的生产和进出口销售公司,主营产品是压铸行业使用的离型剂、润滑剂以及周边辅助设备和材料。虽然公司产线能耗不高、没有限电限产,但其生产用原材料——硅油乳液(工业硅/单体硅产业链中的产物)在9月出现价格大幅上涨。“硅油乳液价格9月比8月涨了40%,而硅油乳液占到了我们公司终端产品成本的40%。”该公司负责人说。
由于原材料成本上涨,公司的毛利率开始下降。该负责人表示,公司的主要客户基本上是国内各大汽车零件制造商,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所以公司暂时不想涨价,目前只能自行消化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几乎没有其他适合的解决方案”。
进入四季度,这些企业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这种现象何时消退?
对此专家们的看法是,从限电限产出现的三个主要原因分析,四季度我国内外需可能同时出现减弱,而双控和煤炭短缺的因素虽短期内将持续,但随着各级政府以更精细化的方式进行管理,情况也会有所好转。因此原材料价格将出现回落。
限电限产与双控考核密切相关
事实上,我国的能耗双控由来已久。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要分别降低13.5%、18%。同时,2021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
“十一五”“十二五”时期,我国把单位GDP能耗降低作为约束性指标推进节能减排。在这期间,节能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能效水平大幅提升,但与此同时能源消费总量却大幅增长。为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行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即在控制能耗强度的基础上,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并按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设定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控制目标,对各级地方政府进行监督考核。
2017年1月,国务院发布《“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降低15%,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
申万宏源证券分析师刘晓宁等发布的研报显示,从实际完成情况来看,“十三五”时期,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了50亿吨标准煤以内(49.8亿吨),但单位GDP能耗仅降低13.2%,且从各省的能控情况来看,部分省份未完成能控目标,仍有较高的节能减排压力。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分省(区、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等指标公报》,2020年,内蒙古、辽宁、浙江、安徽、河南、广西和云南的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甚至出现正增长。
2020年浙江的限电限产曾引起大家关注。2020年12月11日,浙江省主要领导主持召开了全省能源“双控”“减煤”攻坚电视电话会议,听取浙江发改委关于能源“双控”“减煤”任务方案的通报,对攻坚行动进行再部署、再落实。随后,浙江义乌、金华、温州等地的多家企业接连收到停电、停产的通知。义乌路灯甚至一度关停。
进入2021年,尽管目标任务年初早已锁定,但是年中的统计数据却不乐观。国家发改委在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直接点名:青海、宁夏、广西、广东、福建、新疆、云南、陕西、江苏9地上半年能耗强度同比不降反升。此外,还有10个省份的能耗强度降低率未达到进度要求,全国节能形势不容乐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