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从国务院到相关部委,再到各省区均释放出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的信号。专家认为,今年以来,逆周期调节力度在不断加大,而作为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四季度将继续发力。
稳增长置于更突出位置
国家统计局10月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6977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2%。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6.4%,二季度增长6.2%,三季度增长6.0%。
中国财政预算绩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GDP主要受国际复杂的环境和国内经济转型发展影响,如果国际环境不出现大的波动,保证全年GDP在年初确定的6.0%-6.5%合理区间内运行应该不成问题。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此时应更加关注如何用逆周期调节在短期内缓解经济增长下滑的压力。
张依群说,国家高度重视宏观经济运行走势,提出将把稳增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积极应对国际环境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向更好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和关键所在。
“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必须要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形成对经济的持续发力。”张依群说,同时,稳增长不仅包含投资、消费、出口等经济总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升,也包括就业、家庭收入、教育、医疗、环境、社会稳定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改善性需求。
逆周期调节力度将加大
货币政策方面,陶金表示,目前看来银行体系流动性边际收紧,但很难形成趋势,且DR007等代表性流动性指标显示流动性尚处于合理水平。在此背景下,央行依然会遵循“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保持定力”等政策思路,进行及时的预调微调,因此若逆回购仍在边际收紧,央行预计会开展逆回购,但规模不会很大,同时也存在规模不大的中期市场操作。
“四季度存在降准空间,以满足银行流动性要求。但短期内降息空间可能不大,央行控制物价水平的目标重要性也在提高。”陶金表示,不过,从长期看,MLF利率及LPR利率的降低趋势是明确的。
此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应对下行压力,中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但中国央行不急于像其他发达国家一样采取较大幅度降息和量化宽松的政策,而是保持定力,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方面,张依群表示,当前在整体经济指标普遍下行的压力下,财政政策的传导性快、针对性强、作用更加直接的效果会变得更加明显。
张依群认为,当前积极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两减一增”:“一减”是减税降费,减轻企业和个人家庭税费负担,增强消费能力,提高企业和个人的生存生活能力和发展空间;另“一减”是缩减政府行政性开支,通过政府经费瘦身释放财力空间,缓解财政支出压力和收支紧张矛盾。“一增”是增加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规模,扩大政府投资,形成对经济的托底和拉动作用,为经济注入投资活水提高经济活力。这些积极财政政府的顺利实施对保持我国经济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基本达到了政策预期效果。
张依群表示,需要结合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加大压缩政府行政性开支力度,整合部门专项支出,切实推动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和行为规范,减少政府对市场不必要干预,只有政府过“紧日子”,市场才能过“稳日子”,人民才能过“好日子”。同时,加强预算绩效的点面结合,在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的基础上,将预算绩效重点放在政府重大工程项目上,提高项目监管能力水平,保证项目工程质量和项目资金安全完整,切实发挥政府稳投资促消费的拉动经济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