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载着中国优质科创资产的“科创板”号轮渡从上海起航,尽管目前还仅仅是在国内巡游并发售,但是来自于大西洋彼岸的买家已经开始主动为其全球配置进行铺垫。
北京时间10月10日,明晟公司(MSCI)公告称,自2019年11月份起,符合标准的科创板证券将可被纳入MSCI全球可投资市场指数(GIMI)。另据媒体报道,科创板股票加入陆股通且MSCI完成既定指数纳入流程之后,科创板股票将被MSCI中国指数和相关衍生指数纳入,届时科创板股票在指数中的纳入因子将和其他A股股票等同。
事实上,国际指数“纳A”以及本次准备“纳科创板”,体现出来的还是“中国资产引力”。
其一,国际指数巨头将科创板纳入其指数体系的潜台词,在于外资有意于投资中国股票;而投资中国股票的内在逻辑,其实是投资中国资本市场、投资中国经济前景。
如今,全球经济面临下行态势,好资产呈现出明显的稀缺性。反观中国经济,虽然也面临内外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正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新旧动能转化趋势不断增强,展现出强大的活力和韧性。
9月18日,发改委介绍了当前中国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今年1月份-8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4.5%,三产和居民生活用电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0.8%,占社会零售总额比重达19.4%;全国城镇新增就业984万人,已完成全年目标的89.5%。
此外,较早前统计局发布了上半年经济发展成绩单:国内生产总值450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3%;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210亿元,同比增长8.4%;货物进出口总额14.6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9%。
具体到资本市场来看,A股原本就长期具备估值优势和投资价值,沪市上市公司以占全国注册企业不到万分之一的数量,实现全国GDP约三分之一的营收;深市公司近三年营业收入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8.85%。这些公司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
此外,近年来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陆续落地,改革红利逐步释放,市场韧性得到夯实。科创板更是资本市场深改的“试验田”,对国际投资者自然具有很大吸引力。投资本就是谋求资产回报,有头部外资机构直言,“投资有风险,但是不投资中国带来的风险更高”。如今,国际指数体系在对“中国资产方阵”认真观摩体会后,快速决定纳入科创板,也是水到渠成之事。
其二,“中国资产方阵”的吸引力,还在于其背靠我国加速推进的对外开放,以及不断提升的资本市场的包容性。
近几年,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取得显著进展,逐步形成了多渠道、多维度的开放格局,且包容性愈发提升:继开通“沪港通”和“深港通”后,今年6月份,沪伦通业务正式开通;中国三家交易所与德交所集团在法兰克福合资成立了中欧国际交易所,首支D股在中欧所发行上市……
更令人振奋的是,今年7月20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宣布了11条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将原定于2021年取消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货公司外资股比限制的时点提前到2020年;9月10日,中国证监会出台了资本市场“深改12条”,提出要加快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同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取消QFII和RQFII投资额度限制。
上述信息也印证了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利人利己”的出发点——我们向外资机构提供舞台,而其中的有识之士也在渴望着登场,并寻求双赢。
一位大型外资机构负责人近日与笔者交流时表示,“在未来的五年到十年,我们在中国的‘旅途’将是非常激动人心的,我们希望能够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一起快速发展”。
是的,如同苹果在重力作用下砸中了牛顿先生并触发了其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灵感,对于聪明的资金和国际投资机构而言,包括科创资产在内的“中国资产方阵”,或许正是其未来投资灵感和投资业绩的重要来源,至少是来源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