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渐加快,各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于11月15日至18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2018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上,来自中国—东盟矿业部门负责人就掀起绿色革命达成共识,表示将破除粗放低端的旧制,共同打造绿色矿业。
矿业是中国-东盟经贸投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在各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开采的过程中,也会不可避免的对环境产生一些影响,如植被的破坏,地面的沉陷,土壤的污染等。
老挝能源矿产部部长坎玛尼·因提腊在出席论坛时坦言,2017年矿产资源出口占老挝GDP的6.62%,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功不可没。但矿产资源开发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样不能忽略。
“老挝在2013年已经制定了国家能源和矿产资源发展战略,并计划在2020年实现矿产资源的升级和转型。我们希望通过与中国及东盟各国进一步合作,借助高科技力量,提升矿业生产效率,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坎玛尼·因提腊说。
柬埔寨矿产能源部国务秘书蒙·撒提拉对此表示认同。他说,我们需要让矿产行业转向一种更加绿色,更加可持续性的发展方式,使其成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也必须要保护生态环境,使生活在矿区周边的民众能从中受益,而不是受到相应的磨难。
缅甸自然资源与环保部部长办公厅常务秘书长敏敏翁亦强调,“我们这一代人有义务为子孙后代去发展一个可持续性的绿色矿业,为子孙谋福。”
“矿业不再是粗放的产业,也不是夕阳产业更不是低端的产业。面对矿业发展呈现出的新趋势,新特点,更要依靠创新驱动的发展。”中国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凌月明介绍,目前中国正在全面推进绿色矿产的建设。2018年6月,中国自然资源部发布9项推荐性行业标准,推广绿色环保的开发技术和方法,实现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的高质量发展。
他建议,与会各方要通过地学合作和科技创新,提升中国—东盟解决资源、环境、灾害等重大科学问题的能力,使矿业更高效、更安全,造福一方民众,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绿水青山常在。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院长助理、国土资源规划所所长孟旭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绿色矿业的发展,除了要做好规划,完善相关的法律政策以外,还应建立分类分级的地区差异化发展标准;协同各部门政策,形成合力;创新管理体系和监管环节;完善评估、公示制度等工作体系,以此建立一个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矿地和谐,高质量的矿业发展方式。
论坛期间还举行了“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揭牌仪式,旨在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开展地球科学联合研究,加强在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灾害防治、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务实合作,进一步巩固中国—东盟地质矿产领域的合作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