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2万人!这是2018年上半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交出的成绩单。今年上半年,城镇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继续优化。面对经济增速放缓情况,就业仍然交出了一份不错答卷。
在就业保持稳中向好的情况下,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做好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工作,把稳定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那么,当前就业到底稳在哪?为何能够实现稳中向好?如何积极面对系列挑战?针对这些问题,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和专家。
就业稳在哪
“今年上半年,在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和积极就业政策持续发力的支撑下,我国就业形势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稳,首先体现在城镇新增的就业岗位。上半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达到752万人,记者梳理发现,2013年至2018年,我国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分别为725万人、737万人、718万人、717万人、735万人、752万人。752万人也是近年来我国城镇新增就业的同期最高值。 与此同时,市场用工需求热力不减。监测数据显示,二季度劳动力市场保持活跃,求人倍率达到了1.23的高位。通俗来讲,求人倍率大于1,表明市场招聘需求的增长快于求职人数的增长。
一方面,城镇新增就业在增加。另一方面,失业率也呈现稳中有降趋势。从调查失业率来看,前6个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处于4.8%至5.1%区间,总体保持在较低水平,各月均低于上年同期水平。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8%,为2016年全国月度劳动力调查开展以来的最低值。与此同时,到二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3%,这也是近10年来的新低。
“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意味着我国实现了比较充分就业的目标。纵观全球,我国失业率也处于非常低的水平。”莫荣说。
2017年,全国有20个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增幅度为11%;截至今年6月1日,全国有8个地区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增幅度为12.3%。“各地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发布企业工资指导线,较好保障了低收入职工劳动报酬权益,为促进职工工资合理增长提供信息指引。”莫荣说。
就业为何稳
为何就业能够实现稳中向好?莫荣认为,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
国民经济运行持续保持稳中有进。今年初步核算,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6.8%,延续了近年来平稳增长的态势。经济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新的更多就业岗位。
产业结构优化带来的就业结构优化,特别是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显著增强。2007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为32.4%,就业人员为2.4亿多人。2017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为44.9%,就业人员接近3.5亿人。10年间,三产就业人员增加近1亿人的容量。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到“十三五”时期末,我国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比将有望超过50%。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就业贡献率也在不断上升。上半年,我国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81万户。这与就业数据反映出来的状况是一致的。新一轮就业创业政策的持续落实发力,新设市场主体大幅增长,也为就业形势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也在脱贫攻坚中不断发力。今年年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做好2018年就业扶贫工作,努力扩大贫困人口就业规模,提高就业稳定性,确保零就业贫困户至少一人实现就业。各地也在不断探索,深入开展劳务协作,大力加强就业服务,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扶贫行动。
在江西省遂川县,围绕“每一个有就业创业愿望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至少享受一项就业扶贫政策,每个贫困家庭至少一人就业,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免费就业创业培训,服务企业用工。只要是法定劳动年龄范围内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成员,就可免费参加创业培训、电商培训、茶叶种植加工、动物养殖防疫、家政服务、商业服务等短期技能提升培训,费用实报实销,全力推动贫困家庭劳动力通过就业创业实现脱贫。
稳中不忘忧
莫荣认为,尽管当前就业呈现平稳趋势,但对就业形势的判断也不可盲目乐观,国际经济的不确定性在增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仍将保持在9亿人以上,每年新增劳动力为1500万人左右,登记失业人员近千万,还有300多万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在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的情况下,就业结构性矛盾也面临更加突出的形势,主要表现为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劳动者素质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技术技能人才短缺,大龄低技能劳动者就业更加困难,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对就业的挑战日益突出。
此外,部分群体在就业方面也还面临不少困难,特别是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这些都会对就业产生传导效应。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呈现新特点,就业出现了新形势,这就要求就业优先战略有更大作为。”莫荣指出,高质量就业意味着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但目前实现高质量就业正面临一些挑战。一是我国每年新进入就业市场的劳动力总量不减,但由于科技不断进步,可能在短期内导致就业岗位减少;二是传统就业服务的理念、手段等仍相对落后;三是就业歧视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
“从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角度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就业工作的着力点。一是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不断丰富和完善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扩大就业和宏观经济政策协同联动。这是解决就业矛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和政策取向。二是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意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近年来,企业对技能培训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这一现象折射出企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渴望。要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升劳动者素质,使其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三是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应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持续激发创业积极性,切实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莫荣说。
展望全年就业走势,莫荣认为,就业形势能够保持稳定,关键在于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以及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不过,要兜牢就业这一民生“底线”,完成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的目标任务,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对于就业困难群体来说,要稳妥做好化解产能过剩中的职工安置工作,把职工安置摆在结构性改革中的突出位置,引导地方和企业多渠道、多方式、规范有序做好职工安置工作。可采取降低企业成本、提供稳岗补贴、加强在岗培训等措施,支持企业稳定岗位,鼓励企业内部挖潜安置职工。同时,政府部门的就业服务可提前介入,通过实施再就业帮扶行动,促进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和转岗就业,对确有困难的可实行就业援助,通过公益性岗位托底。”莫荣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