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消费需求的提档升级,消费观念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放心”跃升,粮食质量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优质粮食工程”,推动形成了“种粮农民种好粮、收储企业收好粮、加工企业产好粮、人民群众吃好粮”的优质优价粮食流通体系
随着消费需求的提档升级,消费观念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放心”跃升,粮食质量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品牌是粮食质量的通行证,“粮食品牌化建设是实现粮食生产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提高转变的重要抓手。”国家粮食局新闻发言人陈书玉说。
吉林大米是近几年快速崛起的全国知名大米品牌,“好吃、营养、更安全”的品牌形象逐渐深入人心。吉林省粮食局局长李国强说,吉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优质粳稻主产区,水稻生产条件好,大米品质优。为了树立品牌形象,吉林省实施了大米品牌工程,组建吉林大米产业联盟,制定吉林大米系列质量标准,建立吉林大米直营网络。通过品牌建设,把吉林大米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企业是粮食品牌建设的主体。吉林省针对省内大米企业“小、散、弱”的特点,优选省内部分大米加工企业,组成“吉林大米产业联盟”,统一使用“吉林大米”标识。目前,吉林大米产业联盟企业由最初的7家发展到33家。联盟企业作为品牌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水稻基地建设、优良品种推广、优质产品开发、优质品率提升、营销体系搭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品质是品牌保证。为了提升吉林大米品质,吉林从标准入手,制定了高于国家标准的《吉林大米质量标准》以及市场反响较好的“吉林稻花香”“吉林长粒香”“吉林圆粒香”和“吉林小町”4个品种的团体标准,用标准统一质量,整合品牌。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吉林省从种子抓起,积极推动科企对接,依托松粮集团打造“中国北方粳稻种子硅谷”基地,在优质粳稻品种的储备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以企业为核心,建立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完善直营体系,将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要素紧密结合起来,有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经过几年发展,吉林大米品牌效应逐步显现,与品牌建设初期相比,吉林水稻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优质大米的产量稳步提升,种粮农民的收入大幅提高。目前,全省水稻播种面积近1300万亩,优良品种覆盖率超过80%;中高端大米产量由9亿斤增加到15亿斤,增长了66%。2016年至2017年新粮收购期,吉林按国家最低收购价收购入库的水稻只有2.7亿斤,占总量的2.3%,绝大部分水稻以高于最低收购价的价格流向市场,带动农民增收10亿元以上。
吉林大米是区域性粮食品牌建设的一个典型,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鲜活样本”。农产品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是优化产品和产业结构,推进粮食提质增效的有效手段。现在,一些粮食主产区立足于自身粮食资源优势,打造区域粮食品牌,除了五常大米、盘锦大米等传统的优质大米品牌外,吉林大米、宁夏大米、淮安大米等品牌大量涌现,带动了种植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提高优质粮食供给率。
除了区域性粮食品牌,一些国内知名的粮食加工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无论是中粮集团、京粮集团、苏垦集团、吉林松粮等国有粮食企业,还是山东中裕、湖北福娃、浙江富义仓等民营企业,都通过实施名牌工程提升产品质量。但是,目前我国粮食品牌集中度偏低,品牌效益低下,需要加强粮食品牌建设顶层设计,通过质量提升、自主创新、品牌创建、特色产品认定等,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全国性粮食名牌产品。
“优质粮食工程”是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品牌建设的重要载体。去年,国家粮食局启动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以来,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国家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实施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推动形成“种粮农民种好粮、收储企业收好粮、加工企业产好粮、人民群众吃好粮”的优质优价粮食流通体系,促进城乡居民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