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9月16日英国退出欧洲货币体系(European Monetary System,简称EMS)汇率机制——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三”——带来了重要后果。或许可将那一天视为英国慢慢退出欧盟的开端,最终酝酿成去年的退欧公投。
当时,加入欧洲汇率机制(Exchange Rate Mechanism,简称ERM)——允许汇率在固定的中心汇率上下相对较小的区间内波动——的很多国家都低估了该机制的弱点,特别是它容易受到投机活动冲击的风险。看空某个成员国货币的投机客有望赚得盆满钵满,但如果贬值没有发生,投机客实际上也不担风险。
在“黑色星期三”后不久,伊丽莎白女王(Queen Elizabeth)在出访德国时问我:“投机真的那么厉害吗?”我谨慎答道:“在这个机制下,获益的可能性非常高,而风险可忽略不计。”
很多专家当时认为,英镑1990年加入ERM时的汇率过高。不过,成员国之间自始至终没有就这个问题进行过深入而坦诚的讨论。
抵御汇率贬值的方式——往往收效甚微——包括,调整货币“疲软”国与“强劲”国之间的息差。不可避免地,1992年有人强烈呼吁德国央行(Bundesbank)降息。但1990年两德(双方拥有极为不同的经济结构)迅速统一导致了严重的资金紧张,一个突出后果是通胀加速。德国央行不得不用高利率缓解这一问题,尽管当时EMS部分成员国的经济状况需要德国降息。
为了解决这种矛盾,EMS规定允许汇率调整。在“黑色星期三”前夕,在德国央行被迫履行干预义务、以支撑某些货币(特别是意大利里拉)的汇率的情况下,该央行要求德国政府为重新校准ERM铺路。
根据ERM的规则,这需要欧洲货币委员会(European Monetary Committee)开会讨论,但事实上只进行了一些双边电话通话。后来的信息表明,英国不知道德国的这个计划。因此,除了意大利里拉贬值外,最初没有出现其他情况。
后来,到了1992年9月,投机活动的加剧推动更多货币贬值。就英镑而言,直到英国政府决定退出ERM后,贬值压力才得到缓和。我当时发表的一些并不针对英镑的笼统言论加剧了英镑面临的压力,这让我至今追悔莫及。
当时最强大的投机商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铆足了劲要让英镑下跌。
只能小幅波动的ERM汇率机制,由于创建时野心太大而无力应对这种局势。1993年夏天当法郎承压时,这一情况变得显而易见。
ERM最终决定扩大浮动区间至固定汇率上下15%。这打消了对货币平价变化进行无风险投机的动机。之后ERM一直平稳运转,直到1999年引入单一货币欧元。
因汇率波动而引发政治冲突,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以英国的情况来讲,决定拒绝贬值并退出EMS,换回了因加入ERM而丧失的国家自主权。相反,当时的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y)老牌成员国已经有了多年的合作经验,其中包括它们自愿接受对行动自由的约束。自经济和货币联盟1999年创立以来,这些限制变得越来越明显。
欧元的建立并没有彻底终结经济方面的矛盾。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分歧再次加剧。没有了汇率变动这个工具,金融和货币政策工具都被用来促进内部调整。这在相关国家造成了严重的国内矛盾,也导致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动荡不安。
尽管如此,这些国家如今似乎正处于一体化的高级阶段。同时,英国在退欧谈判中遭遇的实际困难,可以打消其他成员国追随其脚步的想法。
“中国•成都五金机电指数”:http://www.wjzs.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