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敦刻尔克》的全面好评中,我想,什么都不能阻止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被写入电影史了。
有趣的是,这是一部最不诺兰的电影,或者说这真是一部最缺乏智力互动的诺兰电影,再或者说这简直就是一部人道主义的主旋律宣传片;然而,这是一部技术上高难度的电影,所以,这仍是一部好评如潮的,高票房的电影。
无论如何,这部电影,真是一部可以解读当代人对电影的消费需求的电影!
先说说吐槽的诺兰粉们,他们的失望无怪乎这部电影太平淡了,没有烧脑的剧情,也没有深刻的人物刻画,没有深度的主题,没有复杂的叙事。如果我们对诺兰的期待还未曾从《盗梦空间》中走出来,结果走到《敦刻尔克》的海滩上一看,在107分钟里,我只看到了一个匿名的英国小鲜肉士兵,像个导游一样,带着我们浮光掠影地看看“战争多残酷,我多害怕”。缺乏了立体感的人物塑造,电影叙事扁平而缺少层次,对不起,我甚至忘了小鲜肉的名字!
然而,更多的人还是认为电影是成功的,技术上的实验性让我们看得很爽。这个观点很有意思地表明,体验和消费电影的技术性,已经成为当代观影需求的主流。
与此同时,人们的消费理念更多地倾向于即时化的消费,这大概就是社交网络带给我们社会的最大改变了,我们更重视“此地此刻,我做了什么”。诺兰在创作《敦刻尔克》的时候,考虑的就是“让观众去体会,不是关于回到故事中,而是体验关于故事的那个时刻,把特定的人物和特定的时间放在一起,是物理化的空间、温度、气味、环境。关于水,关于沙滩,关于在困境中寻找出路。”
为此,诺兰在敦刻尔克行动发生的季节,去了敦刻尔克。他回忆说:“我下了水,很冷,真的很冷,海上很危险,我永远记得那种危险的感受,而这个,就是我做这个电影的视角。”诺兰就是想让观众对这种危险的体验感同身受,他不惜抛弃了惯用的和观众互动的智力游戏,而专注新技术,所以采用了最具沉浸式体验的电影技术IMAX,让观众的身体体验更加强烈。诺兰说:“用电影调动起四肢不动的观众的情绪,是老式电影的理念;而新技术,比如说VR电影,都是朝着身体体验的方向在发展。”
实际上,诺兰开始写了个76页的剧本。但是随后,逐渐简化电影的对白,而专注在“用今天的新技术把这个故事讲的不一样?如何表达处在这个困难时刻的人们的感受”上,因为这样更能让观众去体会角色们所处的物理状况,也可以建立一种主观的视角和体验,将角色们的情感、痛苦和恐惧,通过这个电影塑造的物理环境,传达给观众,去感受被围追堵截、疲于拼命的危险感。诺兰说:“IMAX技术是目前为止最能提供干净、纯粹的电影图像的设备。有了《星际穿越》的制作经验,我们才逐渐掌握了大画幅图像的制作工艺。这是最漂亮的视听方式,沉浸式的审美,带来视听的现场感的体验。”
所以说,技术实践上看,诺兰成功了。
从很多层面上来看,这部电影是关于时间的。电影的故事中,士兵们在抢夺时间;电影的各种技术实验,又是关于记录时间的。在电影中,故事的三条线索也是关于三个不同时段中交叉发生的故事,即:陆地上一星期的故事,海上一天的故事,以及空中一小时的故事。为了在电影中营造时间紧迫感,诺兰录下秒表的“滴答滴答”声,来制作声音效果。这些,都让观众对时间的感受更为迫切。107分钟的电影,追随着角色在“逃亡-暂时获救-再次逃向下一站”的历险。
对于吐槽剧情薄弱的诺兰粉丝们,往往在消费电影的戏剧性,而诺兰的大多数电影正是依靠电影戏剧性,尤其是出人意料的剧情和复杂的叙事而被广为拥簇的;这个当然无可厚非,因为对戏剧性的消费,本来就是从好莱坞经典时代开始的,人们观影体验的一个持久的传统。而今,新的技术则是视觉性的、身体性的、体验性的、即时性的。这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证明电脑游戏在当代生活中的影响力日益强大的原因,以至于电影的美学,都在朝着游戏美学的方向改变。
关于电影应该重剧情还是重技术的理念争议,可以说已经旷日持久。今天,终于看到连诺兰这样坚持捍卫剧情和叙事的大导演,都在新技术电影的大潮中,改变了创作的路数。可以说,当代的主流电影理念已经更进一步地转型了。
最后,不能不说,我很期待诺兰对这部电影放映后的反思会是怎样,尤其是面对一部分粉丝的吐槽失望和另一部分的拥护,他的下一部创作会走向何方?现在,我比以往更期待诺兰的下一部电影。
“中国•成都五金机电指数”:http://www.wjzs.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