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中国人素来有吃鱼的传统,逢年过节,餐桌上如若没有一盘鱼,这桌饭就总显得不够隆重。对于盘中的鱼,食客们关注的通常是它是否实惠、可口、健康,却大多不会细想它的来源。
大黄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野生大黄鱼曾经是东海的“四大渔产”之一,但由于过度开发,大黄鱼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资源衰竭,种群状况至今也未能恢复。野生大黄鱼也从最普通的家常菜,变成了价格堪比黄金的奢侈品。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大黄鱼养殖产业的迅速兴起。今天,食客们在市场上买到的大黄鱼,几乎都来自人工养殖。从整个行业来看,1986年,中国的水产品中捕捞和养殖的比例大约为1:1;而到了2015年,捕捞和养殖比例已经悄然变成了1:3。
包括大黄鱼在内,野生资源衰退甚至濒临灭绝的鱼类,以养殖的形式重新出现在餐桌上,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环保组织和渔业学者多年来奔走呼号“近海无鱼”,消费者却大多感受不到海洋资源严重衰退的紧迫性。
但是,城市里的海鲜市场繁忙热闹,是否就意味着海洋健康无恙,未来定能年年有鱼呢?有多少人知道,每养殖1公斤的大黄鱼,要“牺牲”掉多少被碾作饲料的幼鱼?
要知道这些答案,我们需要从“从餐桌到海边”,去中国捕捞业和养殖业的实际生产中,发现水产品的“真实成本”——那些容易被忽略的、难以货币化的资源和环境消耗。
捕捞的成本:每况愈下的海洋生态
过度捕捞在过去30多年里,给中国近海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渔业学者对中国海域可捕量的建议值约为800至900万吨,然而中国的海洋捕捞量在1994年就超过了这一限值并持续增长。2015年中国海洋捕捞总产量达到1314.78万吨,是专家建议的总可捕量的1.5-1.6倍。
虽然捕捞产量保持增长,渔获的品质却在不断下降。大黄鱼、小黄鱼、带鱼等传统经济鱼类资源持续衰退,在近海渔获物中的比例越来越低;反之,由各种鱼类的幼鱼和其他小型鱼类组成的“幼杂鱼”比例却不断上升。
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在其《中国海洋幼杂鱼捕捞现状及对中国可持续渔业发展的启示》中保守估计,中国近海渔获物中,30%为体型过小、种类太杂而无法食用的“幼杂鱼”,每年的总重量接近400万吨,超过日本全国一年的海洋捕捞产量。其中,作为捕捞量占全国总产量近一半的最主要作业类型,拖网渔船的渔获物中,约50%为幼杂鱼,重量超过300万吨。
过度捕捞幼杂鱼会给已经濒临崩溃的中国近海渔业资源带来更大的压力:不仅严重影响带鱼、大小黄鱼等各种食用经济鱼类的生殖和繁衍,也会对其他海洋大型生物和海洋食物链造成威胁。
养殖的成本:加剧了对野生资源的消耗
野生渔业资源的衰退,反过来促成了水产养殖行业的迅速扩张。在过去30年里,中国水产养殖产量增长了10倍,成为全球第一养殖大国,占全球水产养殖总量的60%以上。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养殖被视为中国近海渔业资源问题的一大解决方案。很多人相信水产养殖可以替代野生鱼类、缓解过度捕捞,进而保护海洋鱼类资源。
但水产养殖的问题还是逐渐暴露了出来——它本身就会消耗大量的野生渔业资源作为饲料。
根据绿色和平在中国最主要的8个渔业省份的调研结果,2014年中国水产养殖消耗的国内野生渔业资源约为717万吨,大约是当年海洋捕捞总产量的58%,这还不包括从国外进口的养殖饲料。
作为中国传统“四大海产”之一,大黄鱼是典型的因过度捕捞而濒临灭绝,进而被人工养殖的肉食性鱼类。绿色和平2016年12月在福建宁德大黄鱼养殖场的调研表明,当地大黄鱼的鱼投入鱼产出系数(FIFO系数)达到7.15,即每养殖1公斤大黄鱼,需要7.15公斤的幼杂鱼饲料。而国内外普遍认可将FIFO系数控制在1以内,才符合对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养殖。除了投喂方式粗放导致的饲料利用率低,幼杂鱼直接投喂还容易引发病害,并加剧养殖海域的水体污染。
除了大黄鱼以外,在中国63 个养殖种类或种类大类中,有48 个种类(76%)在养殖过程中都需要直接或间接投入幼杂鱼,且对幼杂鱼消耗量更大的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在养殖总量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水产养殖行业不断增长的饲料需求,给幼杂鱼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如果不改变养殖结构和方式,未来势必有更多的野生鱼类资源被进一步消耗。但由于缺乏系统性规定和管理,目前中国无法保证水产养殖使用的野生鱼类饲料来自可持续的来源。
怎样才能控制越来越高的成本?
如能对幼杂鱼捕捞实施可持续的管理,不仅有助于缓解过度捕捞压力,也能极大地促进中国渔业可持续转型。
加强对幼杂鱼的管理对于治理过度捕捞非常重要:正是对幼杂鱼的需求和捕捞,让“绝户网”等违法渔具屡禁不止,也给准用和禁用渔具渔法、网目尺寸标准、最小可捕规格等相关政策规的推行和落实增加了难度。
保护幼杂鱼,也能保护其蕴含的更大的经济效益:幼杂鱼中的食用经济鱼类在成长为成体后,市场价格是它们作为饲料的数倍甚至数十倍;幼杂鱼中不具有人类食用价值的鱼类,往往是更多海洋生物的食物,对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支撑价值”。
自“十三五”规划和渔业“十三五”规划颁布以来,中国的海洋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加强。现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合理开发小型杂鱼,杜绝对幼鱼资源的破坏,设立更为严格的水产养殖生态可持续性要求,在养捕两端实现联防联治。
范仲淹在《江上渔者》写道:“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希望提醒江上那些喜爱鲈鱼美味的“往来人”在享受美味时,不忘捕鱼人的辛苦。在开发和利用海洋几百年之后,现代的我们需要反思,究竟怎样的海洋开发和海产消费,才是对环境、也是对我们自己更好的方式。
“中国•成都五金机电指数”:http://www.wjzs.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