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都五金机电指数”:http://www.wjzs.org
美国大选期间,网站上出现很多的假新闻。逆流溯源,很多假新闻的起源都来自一个欧洲小国马其顿的一个小城市。而且很多撰写假新闻的始作俑者竟然都是小小年纪的学生们。前一阵子BBC的记者就跑到这个名叫Veles的小城,专门会面了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
这位年轻人坐在咖啡馆里,眼睛直勾勾看着电脑屏幕。脸上还未脱掉稚气,稀疏的胡渣似乎几天没有打理。头发长到下巴和脸颊,看起来完全没有服装设计师的丰富,因为他穿着一件简单的白衬衫,和海军蓝的外套。他明明还穿着校服。
发下电脑,他直直地坐在椅子上,背部紧紧贴着靠背,翘着一只脚,像是在拍写真。
“美国佬喜欢看我们的故事呀,我们也顺便朝他们赚点钱”他抖楞了一下手腕上那个看似名贵的表,“一个愿打一群愿挨,谁还管这些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
Goran不是他的真名,他还没有老道或者自信到用真名来接受采访。像他这样靠着写网络段子,特别是美国大选假新闻赚外快的马其顿青年非常多,少说有近千人。这么多的人,在Veles当地几乎都形成了一个地下产业,以四两拨千斤的效率把大洋彼岸的美国大选搅得天翻地覆,看客们看得是不亦乐乎。
Goran这些人基本不生产新闻,他们只是美国小众右翼网站段子的搬运工。这些新闻通常非常吸引眼球,充满阴谋论的逻辑。Goran复制粘贴这些段子后,根据需要润色,然后加上一个动听的标题。发布的平台很有讲究,Goran给FB付钱,专门把这些有针对性的假新闻或者段子发给饥渴的,极端的的FB用户。有时连钱的不花,FB能自动把类似的新闻归类,按照那些极端用户需要,直接灌倒他们的实时更新里。这些新闻两边都照顾到了。
FB的用户每点击一次,点赞一次,或者分享一次这些新闻,Goran就在后台靠着广告收钱。他现在基本每个月能收到将近1800欧元的外快。不过根据他说,这都不是最高的,他认识一些人,差不多这几个月每天都能赚几千欧元。
我问你这些新闻造成的影响会不会不好。他蔑笑了一下:
“我们这些年轻人关心美国投票吗?我们只关心能不能赚到钱,不然我这个手表哪里来的。”
这一场数字淘金潮在当地肯定掀起不小的波澜,毕竟当地的平均薪水是350欧元,一个月。当我们开进城里,我看到了很多很新,很酷炫的车,停在街头酒吧旁边,里面充满了年轻人在畅饮。这座城市叫Titov Veles,为了纪念南斯拉夫前总统约瑟夫·铁托。今天有人告诉我,川普给这个城市带来这么多经济,不如改叫Trump Veles吧。
我们来到当地学校的门口,随便拉了几个学生问问,发现每三个六年级以上的学生知道一两个专门靠写段子赚钱的人。甚至有一个小孩,看着面色不佳,印堂发黑,脸颊龟裂,说他每晚花8个小时在网上写段子,和美国时间同步更新,然后白天来上学。
编写假新闻,制造假新闻网站,在美国和马其顿都不是违法的事情。但是我深深觉得在这整件事情的背后,不像是小孩子赚外快那么简单。毕竟考信息战争改变一个国家领带人的走向还是很大的一件事。
很巧也很讽刺,今天正好是市政厅开放日,所以我径直去找了Veles市的右翼市长,Slavco Chediev抱着手跟我说话。“在Veles市里面没有脏钱,大家都是靠自己努力赚钱的。”说完这句之后,他很自豪地告诉我,他觉得这个小城市里有很好的企业家氛围,小孩从小就知道怎么管理自己的财政。而且我们这个小城市能影响到万里之外数亿人的选举,其实是一件很祖坟冒烟的事情啊。
说到冒烟。采访完市长之后,我穿过层层香烟的烟雾,来到Ubavka Janevska的办公室。这烟味真浓,透着门都能渗透到我的隐形眼镜里。她是当地一个资深调查报道记者,有自己的新闻主页。当我告诉她你们小城出了很多假新闻,影响到美国大选了,她很费力地干咳了几声。我不清楚她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情绪,还是被这呛人的烟味真的呛到了。
她说根据她的调查,在本市的确有至少7个传播假新闻的团体,估计总人数有几百人,大部分都是还在上学的小孩,而且各自为政,独立写作居多。
“我说实话有些担心。自从美国大选开始,这些小孩整天想到的就是如何给谎言润色,如何能赚更多外快,这对于他们还没有长成的是非观很不利。”
她摸了摸口袋里面的香烟盒。
“我们马其顿12月也要选举议会了,我担心他们会调转枪口打自己人。现在我已经查到在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有三个假新闻网站,上面全是抨击现任政府,支持在野党的假新闻。我现在已经能感觉假新闻对我们国家竞选的伤害了。”
Goran坚持说自从川普上台后自己就不做假新闻了,尽管他不小心说溜嘴,说自己又买了台新电脑。当我把他开到他父母家的时候,临走前我问他,你就不怕父母知道你这些见不了台面的生意吗?
他看着跟第一次看熊猫一样。
“哦,你回家跟你说,老爸老妈我这个月赚了3万欧元,完全合法哦。老爸老妈会觉得这是个问题嘛?”他直直地问我,“他们肯定都高兴坏了,他们会你好厉害,会觉得......”他挠挠头,似乎在找合适的词。
“觉得你虚伪?”我接了一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