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次贷危机在美国爆发,随后演变为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这场危机的结果是,美国金融泡沫破裂,直接导致美国两大驱动性产业———金融业和信息技术缺了半条腿。
美国意识到,仅仅依靠金融和互联网产业,难以带动经济的持续发展,因而必须找到一个让经济落地生根的产业。
在此背景下,2009年,美国政府提出了投资、税收和外贸向制造业倾斜的“再工业化战略”,意在重振制造业。
美国雄心勃勃的战略计划,把远在另一大洲的德国惊出一身冷汗。作为全球制造业最强大的国家,德国当然不甘心自己的传统优势产业受到挑战,更不愿意永远跟在美国后面小跑。
怎么办?德国有两条道路可选择:一是物理方法,即在强化制造业的同时补金融和互联网这些短板。二是化学方法,即把三大产业相结合,互为推动。
德国政府非常清楚,如果采用物理方法,德国取胜的把握并不特别大。原因是,全世界最具创新意识的金融和信息技术人才大都聚集在美国,离开尖端人才谈何互联网和金融创新?
再说德国互联网产业与美国相比根本不是一个量级,要想赶上美国并不容易。如同德国电信副总裁莱昂贝格尔所言,假如汽车制造商不能掌握核心数据,那么谷歌就会成为赢家,云端平台和云包社区将使工厂沦为信息的附庸。
因此,只有化学方法才有超越美国的可能。在三大产业中,如何更好地选择相互粘结的产业呢?
显然,互联网和金融的结合,美国的试验已经受挫,因为互联网金融泡沫才刚刚破裂不久,德国没有必要再重复一次美国的“试验”。
而金融和制造业的结合,早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已随处可见。那么,最后也是最佳的结合就是互联网和先进的制造业。
于是,德国版的工业4.0就此应运而生。这一概念最早源于2011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
随后,在德国工程院、西门子公司等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大力推动下,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于2013年将“工业4.0”项目纳入了《高技术战略2020》的十大未来项目中,计划投入2亿欧元资金,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工业4.0的灵魂是将互联网作为工具,服务于德国强大的制造业。这样奇妙的“化学结合”,催生出了一个“新物质”,这就是智能制造,即通过“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
把制造业进行跳跃式的升级,实现个性化生产和高效的批量生产,让消费者与制造者实现无缝链接,从而牢牢地把客户粘住。这充分地体现了德国特色,而且原汁原味。
德国工业4.0概念的提出,把美国刚提出的“制造业回归”战略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它犹如一声春雷,炸醒了各国政府:德国工业4.0带来的是第四次工业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