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投资50亿美元在印度建厂,中国制造业的成本直逼美国。“中国制造”和“印度制造”正展开新一轮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类似的报道人们似乎已经不时可以看到。在人力成本、环境、资源成本等不断攀高的压力之下,“中国制造”所面临的环境早已今非昔比。所谓的“世界工厂”定位,也会逐渐成为历史。
当然,面对这样的现实,也不必为之感慨。时空因素的不断变化,一定会导致“中国制造”的生存环境随之改变。在这个物质世界上,变化是永恒的。或者说,能够保持不变的事物之一,即是改变。
“中国制造”遭遇挑战,是否就意味着可以不再有所作为?答案是否定的。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制造业的意义都不能小视。这里边第一层意思,是“中国制造”必须避免空心化局面的出现。过往一些经济体制造业“空心化”所产生的伤害,不可视而不见。中国需要继续夯实自己的产业竞争力的基础,而不是相反。
第二层意思,是当下诸多经济体皆围绕制造业发力。德国制造、日本制造、美国制造等各有所长。中国制造未来将面临着各类强手的竞争。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对于这一点,要有清楚的认识。
中国制造业的成本在上升,一些企业外迁越南、印度等国家。在可以料想的未来,这种情形会不断增多。但此类现象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中国制造业将一蹶不振。“中国制造”的破局之道,能够从探索中获得。
早在今年3月,中央政府就对落实“中国制造2025”做了部署。“中国制造2025”这一概念,容易让人想起德国的“工业4.0”,也容易联想到美国的制造业复兴计划。确实如此,“中国制造2025”所追求的,正是打造中国制造的升级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