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美国家,灯饰产业的发展有数百年历史,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宗教色彩使得他们更多将灯饰看成是一种艺术品甚至奢侈品而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欧洲人的灯饰加工厂绝大多数都是“小而美”,少则五、六个人的家庭作坊,多则也就数十人的小微企业,年营业额大都在几百万美金,约合人民币2000-3000万元左右,有些做灯的家庭企业祖祖辈辈都以此为生、以此为业、以此为乐、以此为荣。这些百年老店所设计、制造出来的灯饰更多运用于教堂、国会、豪华酒店、宫廷、别墅等高端场所,售后的维护费用十分高昂。艺术与奢侈是欧洲人对灯饰的理解,而文化积淀、创意设计、艺术传承则成为欧洲人心中灯饰品牌必不可少的元素。
在中国,灯饰产业发展短短三十年,对于很多做灯人来说,灯饰是一件舶来品,事实上最早做灯饰那批人也是从外贸代工开始,后来发现国内巨大的潜在市场,纷纷转战自主品牌国内销售。不同于欧洲人欣赏灯饰本身艺术美感的审美习惯,中国普通消费者很少单独去关注一盏灯,更多是将其作为整体家居装修或建筑风格之中的配饰来看待。在购买频率上,中国消费者既不同于美国人,用几年就扔掉换一盏新的;也不同于大多数欧洲人,用旧了宁可拿去厂家翻新,也不愿买一盏新灯。国内消费者对灯饰的低关注度、低更换率、上游品牌与消费者隔断等诸多原因导致目前灯饰行业尚未出现大众品牌,仅有一些行业品牌。
目前中国灯饰行业尚未出现大众品牌,很多企业针对某一品类诸如水晶灯、欧式灯、美式铜灯等打造行业的单品冠军,而即便是单品冠军企业中的一小部分在完成单品突破后,逐步通过自身扩大生产或OEM延伸产品线,从单一产品制造品牌进化为灯饰行业品牌专卖店,如华艺、金达、开元、琪朗、新特丽等。然而品牌专卖店背后巨大的研发、设计、物流、推广、终端形象展示等费用,不是一般的中小企业所能承受的,以一二线市场品牌专卖店为例,单单一个灯饰专卖店的费用就要近百万乃至数百万,这足以让很多企业和经销商望而却步。尽管古镇拥有灯饰相关品牌24000多家,但在终端灯具市场消费者能够接触到的灯饰上游品牌却不到2000家,而通过品牌专卖店系统展示的不到200家,从中不难看出灯饰品牌建设的原始形态和艰难。
走过十里灯街,除了招牌之外,灯饰产品几乎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厂家缺乏原创和设计创新,甚至连装修风格、品牌VI体系全都如出一辙,因为厂家根本无法理解做一套品牌系统需要花费那么多的钱,甚至上百家企业主找的都是同一家广告策划公司,低成本运作之下的策划人也只能把已经做过的品牌系统方案根据企业主提供的商标、地址、电话等内容稍加修改了事。这种“自欺欺人”的品牌打造模式,事实上根本无法落实到品牌展示过程当中,笔者走进数十家灯饰门市调研发现,很多门市直接将品牌展厅当成了仓库,尽可能多地塞进各种样板,毫无品牌文化、内涵可言;很多号称“旗舰店”的品牌展厅,连灯饰产品的明码标价都做不到,导致80%的时间浪费在讨价还价上,给客户的观感和购买体验非常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