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10点,紫荆花路文三路交叉口附近,紫之隧道的施工现场。冒着细雨,国网杭州供电公司的一群电缆运检人员,挖开了道路西侧的一处电缆井,将一根探头探进井下的电缆顶管内。
这看起来像是和紫之隧道建设无关的一次普通电缆维护。你不知道的是,这一上午的作业,可能已将整个隧道的施工工期,缩短了1个月甚至更多时间。
这是因为运检人员首次使用了自主研发的“非开挖电缆管线探测技术”,对施工范围内的地下电缆进行了快速而精准的探测定位。
“这项技术主要是引入了较多应用于卫星、导弹上的惯性陀螺仪定位测量技术。”市电力输电运检工区电缆专职任广振解释道,陀螺就好比坐在汽车中的乘客,钻入埋在地下的电缆顶管后,虽然看不到周围情况,但通过感觉汽车左转、右转、上坡、下坡,就能推测汽车朝哪里开,探明整根电缆顶管在地下的走向。
之所以要探明走向,是因为如今的市政施工,工地下总离不了各种管线。为了保持线缆的安全运行,无论是市政道路建设还是河道整治,进场施工的第一步,都需要先探明各种线缆的位置,在打桩时避免破坏线缆。
“以往我们采取的传统探测方法,是电磁法与地质雷达探测法。”任广振说,这两种方法探测深度有限制,较深的泥土会吸收信号,另外也容易受到干扰,特别是过往车辆较多的时候。
去年8月份,秋石三期工程的建造,光秋涛路天城路口的建设,因为涉及到6根110千伏线缆,为了精确探测埋在10米以下的线缆,工作人员前后探测了一个多月。
而去年年初的德胜东路提升改造工程,由于管线更深,涉及到6条重要线缆,加上又和原本道路桩位多处冲突,运检人员和施工单位更是为此前前后后忙活了将近4个月。
“像紫荆花路这个路口,回去我们汇总数据,形成3维线缆示意图,一个上午的时间就初步探测清楚了。而且数据比老办法更准确。”任广振笑道,如果采用的依旧是老办法探测,要花上1~2个月。
在今后的市政施工中, 电力部门会逐渐普及使用这门新技术。任广振说,由于管线探测技术具有其通用性,这门技术方法还能用在通信、供水、燃气、污水等管道的探测上,未来市政建设的工期也将因此大为缩短。
|